陕北民谚

项目名称:陕北民谚

类型:民间文学

批次:第四批

公布时间:2014年

申报地区:榆林市

保护单位:

                     陕北民谚

 

 陕北民谚,作为一种口头文学,是陕北人民群众用简单易记的口语将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代代相传的民间名言,是自然环境孕育的结果,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

陕北民谚,主要流传在米脂、绥德两县,辐射在除米脂、绥德两县以外的陕北23个县(区)。

陕北,位于黄土高原的腹部,米脂、绥德又位于陕北的腹部,是陕北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心地带,是陕北民谚的聚集区和核心区。因绥米谚语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传播影响之广泛而成为陕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谚,可以囊括陕北各地方的谚语,所以,名其陕北民谚。

陕北民谚作为口头文学,无史可查,但陕北民谚肯定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产生并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传承。据延安大学副校长胡俊生在《劳动的鼓乐——陕北劳动生产习俗》中研究,最晚从汉代开始,陕北已经开始了大规模的农业开发,从汉代算起,陕北民谚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陕北民谚的内容非常丰富,遍及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主要分为普通生活、农业生产、气象时令、饮食养生、明辨事理、教化民众等类型。

陕北民谚从语音、词汇、语法到结构都使用陕北方言,陕北味很浓重,陕北民谚中还大量运用比喻、拟人、比兴、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既形象生动便于记忆,又琅琅上口便于传播。

陕北民谚表面看起来很土,却是记录陕北社会历史最详细最真实的“无字书”、“活化石”,对生产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陕北民谚还是陕北民歌、陕北说书、陕北道情、陕北民间文学等众多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材料,加强陕北民谚的保护,对于陕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着重要的意义。陕北民谚已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